伙伴与项目

中国:气候友好大米种植项目

项目时间:

2021年11月至2025年5月

合作伙伴:

正荣公益基金会

背景

从现实层面看, 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之间联系紧密, 农业(特别是种植业和畜牧业)既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之一, 又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直接的脆弱行业。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,在种植业中,水稻种植产生的甲烷排放占人类活动甲烷排放量的10%;水稻种植耗水量占全球灌溉用水总量的40%;与此同时,水稻提供的食物热量占全球总量的五分之一,因此气候变化引起的干旱和缺水等灾害影响水稻产量时,对民众生计和生活带来严重挑战。

中国是全球重要水稻生产国之一,在粮食安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两个原则下,基于“大国小农”的现状,如何减少水稻生产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、如何降低农业生产的化学污染、如何回应城镇化造成的田间劳动力短缺、如何针对不同特点的生产条件产出因地制宜的绿色低碳种植方法,等等这些问题是本项目力图探索解决的重要内容。

项目特点

  • 支持合作伙伴联合科研团队、社会组织、农民合作社等多类机构,采用与本土机构联合研发的“气候友好水稻种植技术”,在四川、云南、湖南、黑龙江和广东等省开展示范种植、技术培训、方法提炼、总结推广等系列活动;
  • 不同的项目点具有各自特色,为项目成效经验更具参考性提供了保障。四川项目地由村庄农民合作社主导,采用保护性耕作手法,产出生态稻米的同时也助力于土壤质量提升;云南项目覆盖了从昆明到西双版纳多类区域,并在洱海和抚仙湖区域减少氮肥施用量,切实保护水源地;在湖南洞庭湖地区,项目研制了小型稻米种植器具,缓解因劳动力短缺带来的生产挑战;在黑龙江五常地区,项目与当地农民合作社合作,将气候友好稻作技术与传统的稻-鸭共作模式相结合,取得了减少甲烷排放、提升产量、优化品质等综合成效;
  • 贯穿项目全过程,对社会组织、农民合作社、农场、农民等相关方进行理念与技术培训,并在培训中共同探讨基于当地现实情况的综合解决方案;
  • 积极总结试点经验,先后产出《气候友好稻作规模化农场实践》、《气候友好稻作技术指南》等总结,为项目成果向更多地区扩展奠定知识基础。

项目成果

  • 推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生产力,回应中小农户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;
  • 充分挖掘传统农耕智慧贡献于绿色低碳发展。将新的科学技术成果与中国民间传统农耕智慧结合,探索中国方案在绿色低碳农业中的实践案例;
  • 重视绿色发展与生计福祉的平衡。小农户、家庭农场、较大规模农场等不同生产主体需要有所区别的解决方案,项目对此设计了分类试点及彼此交流,提高了示范点的推广价值;
  • 示范点探索与经验提炼密切结合,提升项目成效贡献范围。
滚动至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