夥伴與項目

中國:氣候友好大米種植項目

項目時間:

2021年11月至2025年5月

合作夥伴:

正榮公益基金會

背景

從現實層面看, 氣候變化與農業生產之間聯繫緊密, 農業(特別是種植業和畜牧業)既是溫室氣體的重要排放源之一, 又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直接的脆弱行業。根據世界銀行的研究,在種植業中,水稻種植產生的甲烷排放占人類活動甲烷排放量的10%;水稻種植耗水量占全球灌溉用水總量的40%;與此同時,水稻提供的食物熱量占全球總量的五分之一,因此氣候變化引起的乾旱和缺水等災害影響水稻產量時,對民眾生計和生活帶來嚴重挑戰。

中國是全球重要水稻生產國之一,在糧食安全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兩個原則下,基於「大國小農」的現狀,如何減少水稻生產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、如何降低農業生產的化學污染、如何回應城鎮化造成的田間勞動力短缺、如何針對不同特點的生產條件產出因地制宜的綠色低碳種植方法等,這些問題是本項目力圖探索解決的重要內容。

項目特點

  • 支持合作夥伴聯合科研團隊、社會組織、農民合作社等多類機構,採用與本土機構聯合研發的「氣候友好型水稻種植技術」,在四川、雲南、湖南、黑龍江和廣東等省份開展示範種植、技術培訓、方法提煉、總結推廣等系列活動;
  • 不同的項目點具有各自特色,為項目成效經驗更具參考性提供了保障。四川項目地由村莊農民合作社主導,採用保護性耕作手法,產出生態稻米的同時也助力於土壤品質提升;雲南項目覆蓋了從昆明到西雙版納多類區域,並在洱海和撫仙湖區域減少氮肥施用量,切實保護水源地;在湖南洞庭湖地區,項目研製了小型稻米種植器具,緩解因勞動力短缺帶來的生產挑戰;在黑龍江五常地區,項目與當地農民合作社合作,將氣候友好稻作技術與傳統的稻-鴨共作模式相結合,取得了減少甲烷排放、提升產量、優化品質等綜合成效;
  • 貫穿項目的過程,對社會組織、農民合作社、農場、農民等持份者進行理念與技術培訓,並在培訓中共同探討基於當地現實情況的綜合解決方案;
  • 積極總結試點經驗,先後產出《氣候友好稻作規模化農場實踐》、《氣候友好稻作技術指南》等總結,為項目成果向更多地區擴展奠定知識基礎。

項目成果

  • 推動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實踐生產力,回應中小農戶應對氣候變化的需求;
  • 充分挖掘傳統農耕智慧貢獻於綠色低碳發展。將新的科學技術成果與中國民間傳統農耕智慧結合,探索中國方案在綠色低碳農業中的實踐案例;
  • 重視綠色發展與生計福祉的平衡。小農戶、家庭農場、較大規模農場等不同生產主體需要有所區別的解決方案,項目對此設計了分類試點及彼此交流,提高了示範點的推廣價值;
  • 示範點探索與經驗提煉密切結合,提升項目成效貢獻範圍。
返回頂端